初春的北京,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为室内铺上一层暖意,坐在记者面前的蒋叶非,身姿挺拔,言谈间既有裁判特有的严谨,又流露出历经沉淀后的从容,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他没有提及那些执裁高水平决赛的高光场景,而是将记忆拉回到了那个让他“手心冒汗”的下午——他的首次国际比赛执裁经历。
“那是2014年亚洲青年锦标赛,在泰国曼谷。”蒋叶非的记忆清晰如昨,语气中带着对往昔的温情与审视,当时,他已在国内各项赛事中积累了数年经验,自认对规则流程已了然于胸,怀揣着信心与期待踏上了异国赛场,真正的考验在赛前准备会时就悄然降临。“裁判长用英语流畅地讲解着赛事要点、判罚尺度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虽然平时也接触专业英语,但在那种快节奏、信息密集的真实场景下,我还是感到了压力。”他坦言,那一刻才深切体会到,国际赛场的挑战不仅在于执裁水平,更在于语言沟通、文化适应以及对不同竞赛氛围的整体把握。
真正走上赛场,挑战更为具体,比赛的激烈程度超出预期,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风格、比赛习惯迥异。“有一个关键球,攻防转换极快,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判罚,但几乎在哨响的同时,我瞥见助理裁判似乎有一个细微的、不同的手势暗示。”那一瞬间,蒋叶非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还是立即与同伴沟通?赛场瞬息万变,容不得丝毫犹豫,他迅速回忆起培训时强调的团队协作原则,果断采取了规则允许的短暂交流,在与助理裁判确认眼神和简单手势后,维持了原判。“虽然最终判罚正确,但那个过程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它让我明白,自信固然重要,但保持开放心态、信任团队、在电光火石间做出最有利于比赛公正的决定,是一名国际级裁判必须具备的素养。”
这次“首秀”像一面镜子,让蒋叶非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回归日常,他开始了更具针对性的锤炼,语言成了他首要攻克的堡垒,不仅仅是篮球专业术语,还有日常交流用语、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赛场“俚语”,他都找来资料反复聆听、模仿、背诵,他更加注重体能训练,因为国际比赛的攻防节奏往往更快,对裁判的移动能力、选位要求更高,他还主动搜集不同国家球队的比赛录像,研究他们的战术特点和行为习惯,以期在执裁时能更准确地预判赛场情况。
成长的道路从未平坦,谈及挫折,蒋叶非的神情变得凝重而坦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项重要赛事中对一次关键犯规的吹罚存在争议,虽然从规则层面解读有其依据,但赛后复盘时,导师和前辈们指出了我在判罚时机和位置选择上可以做得更好。”那次经历对他而言,不啻于一次重击,沮丧和自我怀疑一度涌上心头。“你会反复回想那个场景,思考如果当时站位再靠左一点,或者反应再快零点几秒,结果是否会不同,那种对自我能力的质疑非常煎熬。”
正是这些“煎熬”的时刻,塑造了蒋叶非坚韧的品格和深入的反思能力,他没有沉溺于情绪,而是将挫折视为最宝贵的教材,他与经验丰富的裁判交流,请教他们处理类似情境的经验;他将那次争议判罚的录像翻来覆去地研究,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找可以改进的空间;他更加系统地学习裁判心理学,努力提升在高压环境下的情绪稳定性和决策质量。“挫折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你不行,而在于指出你哪里可以更行,它像一位严苛的导师,逼着你离开舒适区,去弥补短板,实现突破。”
随着一次次国际大赛任务的磨练,蒋叶非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他执裁的比赛级别越来越高,面对的球星越来越大牌,现场观众的气氛也越来越炽热,但他内心的那份紧张,已逐渐被一种沉稳的掌控感所替代。“现在站上赛场,思考的更多是如何通过精准、一致的判罚,引导比赛顺畅进行,保护运动员健康,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关注的焦点从‘不要出错’转向了‘如何做得更好’。”

蒋叶非也时常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在与年轻裁判分享经验时,他总会提到自己首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窘迫和那些曾经让他夜不能寐的挫折。“我告诉他们,不要害怕犯错,更不要害怕暴露不足,国际赛场的压力是真实的,但每一次应对压力的经历,都是成长的阶梯,重要的是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永不放弃的反思精神。”

从那个在曼谷赛场上手心冒汗的年轻裁判,到如今能够从容应对世界级大赛的国际级裁判,蒋叶非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体育裁判乃至任何行业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扎实的基础、宝贵的实践、挫折的淬炼以及持续的学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聚光灯下的从容与权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无数次的挑战、反思与超越中,一步步锻造而成的,对于未来,蒋叶非目光坚定,他期待能站在更高水平的国际赛场上,用更精湛的执裁艺术为篮球运动贡献力量,同时也将这份对规则、对公平、对成长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代怀揣梦想的体育裁判。

发布评论